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教学科研» 教研活动» 教研成果

【教学设计】《红河谷》--田雅轩

发布日期:2024-12-25   阅读次数:

教材分析

《红河谷》选自初中人教版音乐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环球之旅非洲与美洲,是一首在加拿大、美国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为G大调,44拍,一段体结构,由两个节奏相同的乐句构成,采用问答式旋律进行和前呼后应的手法,速度为中速,节奏稳健,弱起节奏特点突出,富有动感。旋律围绕主和弦的“135”三介音展开,朴实、舒展,以级进为基础,偶尔使用跳进。音域适中(两个声部的音域不超过一个八度),适于学生歌唱。同时教科书中选用的是一首二部合唱,全曲声部和谐,节奏一致,是学唱二部合唱的佳品。此曲有多种不同版本的歌词,教科书中选用反映移居北美洲的先民拓荒创建家园历史的歌词,较其他歌词更有意义。

学情研判

八年级年级的学生生理、心理渐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经验。所以想上好这个学段的课,有两个必须把握的要点:1.教学形式要尽可能贴近他们的年龄,活泼却又不幼稚。2. 课堂需要有音乐的人文内涵,要有一定的乐理知识,让学生做到学有所获。3. 执教班级有一定的音乐基础、我有信心完成本节课的乐器配合教学。

课程目标

1. 学习歌曲《红河谷》,初步感受体验美洲音乐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文化理解方面的能力。引导了解合唱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创意表达的能力,能为音乐搭配小乐器伴奏,并尝试改写旋律。(审美感知、文化理解)

2. 通过聆听、跟唱等途径引导学生走进音乐,能够以用中等的速度、平稳的呼吸,整体统一的呼吸,深情地演唱《红河谷》。(艺术表现、创意实践)

3. 通过音乐作品了解美洲历史,回顾其他人民艰苦创业的经历。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感受大自然和人生的美好。(文化理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红河谷》,能用中等的速度、平稳的呼吸,整体统一的声音演唱《红河谷》。

教学难点:在歌唱中尝试乐器伴奏。

设计理念

本课从课标中学段目标——“能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积极参与演奏及创造活动,发展表现音乐的能力出发。通过乐器伴奏演唱使学生了解歌唱的基本要求、方法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通过小乐队的组建,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力。

资源准备

Ppt、萨克斯、铃鼓、钢琴、非洲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欣赏教师吹奏的《红河谷》旋律,观看加拿大风光视频。

设问:听到这么美秒的音乐你想象到了什么画面?

(设计意图:一边看美丽的图片一边零距离欣赏萨克斯表演,有身临其境之感。带着问题去欣赏,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渐入课堂。)

同学们,老师想到的是宁静甜美、波光粼粼、蜿蜒流淌的河流,似乎在惬意的河畔,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诉说往事。刚才演奏的是歌曲《红河谷》的主题旋律。

(二)分析歌曲

1. 初听歌曲。

歌曲是流行在加拿大南部和美国北部红河流域的一支民歌,反映了十七世纪来自英国的移民,来到红河流域,垦荒种地,建设家园的情景,把野牛出没的荒原变成了人们生活的乐园

2. 跟琴模唱歌曲。“wu”轻轻哼唱,感受旋律走向。

3.学唱歌曲

学习弱起节奏

划分乐句

跟着视频音乐,学唱歌词

(三)引导探究

1. 学习乐器,配合演奏。用铃鼓、钢琴、萨克斯来为歌曲伴奏

(设计意图:能够依据歌曲、乐曲的内容及情绪,进行即兴编创活动。)

2.根据歌曲135这三个音,展开旋律改写

(四)文化理解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感受美洲音乐多样性的特点,启发学生在课后展开旋律的改写,尝试继续探索用小乐器的歌曲伴奏


CopyRight © 2008-202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负责人:张满户  网管员:姬燕  地址:陕西·杨凌  邮编:712100  陕ICP备05052063  技术支持: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