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书大赛高中理科组肖媛《力的分解(三)——力的定解条件》
【教材分析】
本节课位于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五节,前三节建立了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基本概念,第四节介绍了平行四边形定则,通过这一规则的应用,让学生体会了如何合成力。而第五节课则是逆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让学生体会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将力进行分解。本课时的内容是位于本节课末尾,以位移为例,由平行四边形法则推导出三角形法则,进而让学生进一步的体会矢量和标量的区别。
【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章节内容的学生,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处理力的合成和分解问题,也具有一定的动手画图能力,初步具备自主探究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但由于力的分解情况的复杂多样性,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仍然是要求较高,与数学三角形知识的紧密结合,也对学生的基础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能由平行四边形法则推导出三角形法则,并学会用三角形法则分析力的分解。2、科学思维:通过力的分解过程,体会 “数形结合”的思想;遇到复杂力的分解问题,形成分类讨论、化整为零的思维习惯。
3、科学探究:学生经历自主画图、分析整合、合作交流、总结规律的过程,体验提出问题、探究解决、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4、科学态度和责任:认识到自然科学间的普遍联系性,感受数学知识在物理问题中的巨大作用,体会从数学物理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的共性和差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四种常见的力的分解情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探索已知合力的大小方向、一个分力大小和另一个分力的方向时力如何分解。
教学方法:为了让学生认清现象,掌握规律,教师应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我本节课采用直观示范讲授、讨论法。
学习方法: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参与程度是课堂好坏的关键。所以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采用探究法、观察法和归纳法作为学习方法。
教具准备:两把直尺、圆规等
【教学反思】
总的来说,本节课并没有刻意追求板书色彩的丰富性,而是基于板书是辅助教学的重要工具这一理念,着重实现板书的清晰、准确,便于学生对于大量有难度知识的准确理解。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我也感受到教师一边手写板书一边提问的渐进式过程,相比于直接播放多媒体幻灯片,更具灵活机动性,对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逻辑性、启发学生深入理解问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本节课也有遗憾之处,由于时间限制,本节课的板书都是由教师完成的,但如果条件允许,让学生来完成情况四和补充情况的分析图样可能课堂的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