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教学科研» 教研活动» 教研成果

板书大赛高中文科组朱自强(兰亭集序)

发布日期:2021-06-28 作者:朱自强  阅读次数: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兰亭集序》,掌握所圈点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以及句式。

2.掌握语句翻译,并理解文意。

3.明晰作者的行文脉络与情感变化及原因。

4.在阅读体味过程中体察文章中表现的生死观以及哲学观。

教学重难点:

1.对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古今异义、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的把握;

2.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及原因;

3.文本中蕴含的生死观、哲学观以及生命意识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说到《兰亭集序》,世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天下第一行书”,更多的是关注王羲之的书法之美,而忽视他的文字之美,实际上这篇序言的内容也是一篇优秀的作品。

二、关于王羲之

字逸少,东晋琅邪人(现山东省临沂县)。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世家大族。拜护军将军,调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书序和赠序。

1.书序

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2.赠序

始于唐,一般是文人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的某种思想感情,内容多为勉励、称许、推重之辞。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三、文本解读

1.本文的脉络,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

记会    乐     修禊

慨叹    痛     死生

明意    悲     今昔

2.作者先写“乐”,请根据课文概括作者乐在何处?

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序》

人杰: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四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1)良辰:暮春之初。

(2)美景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3)乐事

修禊事也。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4)赏心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王羲之笔下写竹,只言其修而弃其绿,写水,只言其清而弃其碧,这是色调的淡雅。兰亭宴集,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齐臻,但这种愉悦之情仅以“信可乐也”四字表出,笔势始终从容,这是心境的淡雅。

3.作者在这里内心高兴,为何突然之间感情却转向“痛”了呢?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俯仰一世,老之将至        →人生短暂

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世事无常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往事不再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生死难测

死生亦大矣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

《庄子·德充符》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先进》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一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在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况修短随化……”

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4.第四段中俯仰古今,作者为何而“悲”?其“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今之视昔)悲古人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后之视今)悲后人

“痛”是个体对“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痛惜,而“悲”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生命情绪是一种永恒的存在,因此“死生”之“痛”必将是人类永恒的悲叹。

5.作者的这种悲哀之情是否消极悲观?

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古文观止》

悲叹而不悲观

痴迷道教,以增加生命的长度;以契阔谈宴、诗酒风流等行为,增加生命的密度;希冀建功立业、人格独立、精神不朽,以增加生命的亮度。

阮忠勇《论王羲之的生命意识》

请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感悟

今天我活着,而明天我将死去——所以,我要执著生命,爱护自我,珍惜今天,度一个浓烈的人生。

今天我活着,而明天我将死去——所以,我要超脱生命,参破自我,宽容今天,度一个恬淡的人生。

——周国平微博

一个人只要认真思考过死亡,不管是否获得使自己满意的结果,他都好像是把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了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如此他就会形成一种豁达的胸怀,在沉浮人世的同时也能跳出来加以审视。他固然仍有自己的追求,但不会把成功和失败看得太重要。他清楚一切幸福和苦难的相对性质,因而快乐时不会忘形,痛苦时也不致失态。

——周国平《守望的距离》

四、总结

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应该像河水一样——开始是细小的,被限制在狭窄的两岸之间,然后热烈地冲过巨石,滑下瀑布。渐渐地,河道变宽了,河岸扩展了,河水流得平稳了。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显的间断和停顿,而后便毫无痛苦地摆脱了自身的存在。

——罗素《论老之将至》

罗素的话正是对人的一生最形象的概括,人就是这样读完自己的一生。

五、作业

背诵《兰亭集序》并完成练习册内容。

image.png




CopyRight © 2008-202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负责人:张满户  网管员:姬燕  地址:陕西·杨凌  邮编:712100  陕ICP备05052063  技术支持: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