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教学科研» 教研活动» 教研成果

板书大赛初中文科组王璇《背影》第一课时

发布日期:2021-06-28 作者:王璇  阅读次数:



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父亲形象,体会父亲对“我”深厚情感。

2.准确把握“我”的情感变化。

教学重点:感知父亲的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朗读《儿子眼中的父亲》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也有点不对……”

20岁:“爸爸好像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与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很陈腐。”

35岁:“如果爸爸当年有我这么老练,早已成功了。”

45岁:“我不知道是否应该和老头子商量一下,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岁:“可怜的爸爸,您对于生活的认识简直太到位了,遗憾的是我真正读懂您已为时过晚。”

即便是亲如父子的关系,但有些东西只有时过境迁之后,才看得更明白。

二、初步感知

1.教师示范性朗读,并留下思考问题,并留下思考问题:文中一共几次提及背影?

2.朗读完毕,明确问题1。

明确:难忘背影

     目睹背影

     送别背影

     思念背影

三、整体感知

1.父亲的背影究竟有何种魔力,让“我”既难忘又思念?

明确:第二次、第三次背影的刻画,父亲不遗余力地爱“我”。

2.除了不遗余力地爱“我”,父亲的爱还体现在哪里?

明确:父亲的爱还体现在细致入微。

3.对于父亲如此高调且从未变过的爱,“我”自始至终都是理解且接受的态度吗?

明确:否。2-5段是“我”对于父爱的公然拒绝,嫌他办事拖沓,嫌他“迂”父爱的表达方式“我”不认可。事情至目送背影有转机,“我”收到了极大的触动,但并没有完全释怀。近几年来,随着“我”成长与思想日臻成熟,“我”终于感受到来自父亲的爱。于“晶莹的泪光中”,诉说着多年的愧疚和思念。至此,“我”的情感变化已十分清晰。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分析了《背影》中父亲的形象,梳理了“我”的情感变化,故父亲的四次背影是文章的明线,“我”的情感变化是文章的暗线,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

五、板书设计

image.png


六、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名师测控》第一课时。

2.将文中打动你的段落摘抄在积累本上。

七、课后反思

讲解的过程中会设置一些无效问题,一问一答浪费了课堂时间,对学生的引导比较欠缺,点评要关注学生的个性。教学目标的设置不必过分死板,需结合“练”,课堂导入要和课文的环节紧扣起来。





CopyRight © 2008-202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负责人:张满户  网管员:姬燕  地址:陕西·杨凌  邮编:712100  陕ICP备05052063  技术支持: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