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书大赛初中理科组庾杰(提公因式法)
【教材依据】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第三节因式分解——提公因式法,114--115页。
一、设计思路
1、设计理念:因式分解的概念恰好体现了数学知识间具体与抽象的内在联系和数学的内在统一性。所以我带领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由数学习式,将数学问题进行科学的抽象,便于学生理解因式分解是解析式的一种恒等变形。
教材分析: 数学来源于生活,还要回归生活。本节课以因式分解是对整式乘法的一种相反的变形引入,由整式乘法过渡到因式分解,便于学生理解,再提出分解因式的基本方法之一,提公因式法。教材这一大节分为两个小节。其中,因式分解是基础,因式分解是把一个多项式转化成几个整式相乘的形式,它与整式乘法是互逆变形的关系。提公因式法是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之一。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关键是找准公因式。
学情分析:授课班级为自己任课的班级,平时对学生比较了解,在教学设计中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生活中的例子,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要兼顾不同能力的学生,要随机应变。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
(2)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能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技能目标:在探索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过程中,感受逆向思维,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情感目标:通过对因式分解、提公因式法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学手段:(1)应用多媒体教学。
(2)应用引导式、启发式的教学模式。
3、教学重点
(1)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
(2)运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3)经历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过程,体会 “转化”的数学思想,从而提高观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准确找出公因式。
二、教学准备
1、认真研究教材和大纲要求,收集学生感兴趣、熟悉的生活实例。
2、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3、安排学生预习。
三、教学过程
四、教学反思
满意之处:
本节课学生得到了课堂被提问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在教学中随时观察学生对学习的态度表现,通过提问和练习,评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程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本课教学注意挖掘教材,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增加知识的深度。让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都得到提高,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让学生能更系统、更完整、更细致的学习因式分解、提公因式法,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不足之处:
应该增加学生板演的机会,本节课需要练习,不光口头回答,因为写出来更能暴露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的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