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教学科研» 教研活动» 教研成果

【教学设计】《浮力的产生)--李瑶

发布日期:2024-12-25   阅读次数:

《浮力的产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情景引入,结合二力平衡原理,初步形成浮力的物理观念。

2.通过复习压强的相关知识,对处在水中的物块受力分析,加深学生对浮力产生原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通过情景思考,受力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举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感受物理就在身边,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式:

    情景式教学

    问题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式导入

炎炎夏日,淘淘在池塘边玩耍,他捡起地上的一节树枝扔在水里,发现树枝飘在水面上,树枝明明受到一个重力,为什么没有沉下去呢?但是如果在岸上,一松手,树枝在重力的作用下肯定就掉下去了,这是为什么呢?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浮力

我们看,如果淘淘用手拿着树枝,它就不会掉下去,这是因为手给了树枝一个向上托的力,同样,树枝浮在书面上,说明水给了树枝一个向上托的力。

树枝现在静止在水面上,所以合力为0。我们知道,树枝受到一个竖直向下的重力,那就必然有一个竖直向上的力和重力平衡,这个力就是浮力。

【设计意图】通过对手拿树枝受力分析,让学生知道树枝受到向上托的力。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法,思维迁移到对静止在水面的树枝的受力分析上,这样更加符合初二学生的思维以及理解能力。使学生对浮力有初步的认识,为得出浮力的概念埋下伏笔。

【定义】在物理学中,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托力,物理学中把这个托力叫做浮力。浮力一般用表示。

师:我们知道,漂浮在水面的物体如树枝、乒乓球等受到浮力,这好理解。但如果换成一块石头呢?如果把石头扔进水里,石头还是会下沉,所以石头是没有受到浮力吗?

【设计意图】举出相反情况的例子,使学生在思维上有一个跳跃。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知欲。

2.浮力产生的原因

(1)验证

这可不对,我们看,淘淘如果想在岸上搬起一块大石头,还是很吃力的。但是如果到了水里,石头好像变轻了一样,搬起石头就会容易一些。这是因为,水给了石头一个向上托的力,这说明,沉底的石头也会受到水的浮力。

【设计意图】通过文字描述,将学生代入到情景当中,学生感受到石头底部是受到力的,而且该力的施力物体是水,水给石头向上托的力。

(2)分析

师:我们知道,物体浸在液体中时,会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那么到底什么是浮力,我们来分析一下。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压强,当一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也会受到液体压强,左右压强相等,抵消了,前后压强也相等,抵消了。上下压强不相等,没办法抵消了。有压强就是有作用效果,那就会有压力,我们假设上表面受到的压力为,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为,长方体上下表面所处的深度分别记为,因此液体对长方体下表面的压强大于上表面的压强。因为上下表面的受力面积相同,即,所以,液体对长方体向上的压力大于液体对它向下的压力。那么长方体上下表面就会存在一个压力差,即-,这个压力差,就是长方体受到的浮力。

【设计意图】结合液体压强,对物块各个方向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复习学过的知识,让学生体会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及时复习的习惯。体会物理推理过程,感受物理思维的严谨,得出结论的成就感。

【小结】由此可见,浮力是由于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

三、拓展延伸

师:请大家思考,是否液体对浸在它里面的一切物体都会产生浮力的作用呢?

浸没在水中的桥墩是否受到水给的浮力呢?

【设计意图】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实例,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物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思维上层层递进,不断延申,发散学生思维。

其实,判断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关键是看物体的下表面是否受到液体向上的压力。如果物体和容器底紧密相连则物体不受浮力,所以浸没在水中的桥墩不受浮力。

【设计意图】使学生深层次理解浮力产生的关键点,并应用该关键点学会判断,从而补充生活常识。提高学生爱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浮力,知道了浮力的本质,你学会了吗?关于浮力,还有很多知识等待我们去探索,我们下节课再见!


CopyRight © 2008-202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负责人:张满户  网管员:姬燕  地址:陕西·杨凌  邮编:712100  陕ICP备05052063  技术支持: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