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推荐阅读

做到5个字,让课堂“活”起来!(内附特级教师案例)

发布日期:2016-09-14   阅读次数:

欢迎您关注中国教育报刊社出品的“好老师”微信,点击标题下方的“好老师”可以订阅哦!

 

 

课程太无聊?没新意?

赶紧看过来!教学创意在这!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长期深入一线,深入课堂,公开课、示范课覆盖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被称为“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学艺术研究的领军人物“,喜欢钻研教学的技术性。

 

在他看来,所谓“教学创意”,就是有新意的、有个性的、带有一定创造性的教学构想,准备实施教学的新点子、新思路、新策划、新方案。

 

简而言之,就是讲究“美、活、实、简、新”5个字!具体来看看,怎么做的吧!

 

 

一、教学创意讲究“美”

 

教学中的美:审美品美,美读美写,在美好的学习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审美的语文教学是高尚的教学境界,是高雅的教学境界,是脱离了平俗手法的教学境界,是摒弃了花哨手法的教学境界,是追求教材运用的美感、学生活动的美感、教师语言的美感的教学境界。而教学创意可以有着无限的“美”。

 

从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看:美美地导入,美美地收束,美美地对话,美美地讲析,美美地范读,美美地范写,美美地讲析文学知识,美美地指导阅读分析与鉴赏……从学生的实践活动看:美美地认读,美美地说读,美美地朗读,美美地演读,美美地品析,美美地欣赏,美美地进行课中微文写作,美美地将课文中的语段变为小诗……

 

如《黄山奇松》的美读美写活动设计:

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楼前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美读活动:课中寻宝

寻宝指导:《黄山奇松》“浑身”都是“宝”。

 

如:雅致的词语,优美的句子,精巧的段落,生动的手法,清晰的结构……每一类都是一“宝”。 

 

请同学们自由寻宝,形成自己的语言积累卡片。

 

美写活动:青松素描

运用文中的词语,组合文中的句子,写百字左右的课中微文。

 

指导:可以选用、组合文中的佳词美句,如: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这样的训练活动,美好,奇妙,学生收获丰美。

 

二、教学创意讲究“活”

 

所谓“活”,就是教学思路灵动,教学方式灵活,教学过程详略有致,课堂氛围有动有静,教学细节生动,教师能够适当地运用一点诗意的教学手法。

 

“活”的含义与做法非常丰富,如: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采用不用的教学创意,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进行不同的教材处理,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设计不同的课堂活动,多角度、多层次地利用课文进行读写训练,教学创意本身具有灵动的构思又不失严谨的风貌,课文教学组合形式丰富:一文多教,一次多篇,一课多案……教材处理的方式不拘一格:多角反复,选点精读,课中比读……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激起学生思绪的浪花:趣读,美读,深读……

 

一个“活”字,能够很好地表现一位教师研读、处理教材的能力和进行教学创意的能力。

 

下面试举一例。

 

《济南的冬天》教学创意:文意把握,片段精读

教学活动一:文意把握

这个环节的活动,是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并基本上理解课文内容,为后续的“片段精读”作好铺垫。为了回避常用的比较单调的概说课文内容的方式或整体朗读进行感知的方式,我运用如下一次提问:

 

同学们,在课文中,“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这几个词语中,哪一个最适合于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这个提问就很“活”。

 

它的表述内容是灵活的,视点丰富,让人跃跃欲试。

 

它激起了所有学生进行思考的兴趣和表达观点的兴趣。

 

由它而形成的课堂学习氛围也是活跃的,不同的观点在课堂上交汇着,表述着。

 

活跃的课堂,灵动的课堂,就是美的课堂,可爱的课堂,是学生爱学、乐学的课堂。与那些强行规定的程式死板的所谓“模式”相比,它们在教学效率上、在表现教师的高雅素养上,有着非常明显的优胜之处。

 

“创意”表现在教学设计上,体现出来的是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智慧。在“教学创意”上多下力气,对于教师特别是年轻语文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极有好处,这种“好处”,归根到底是让学生受益的。

 

所以,我们应该尝试着从追求“创意”高度来进行教学设计;要让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创意,让我们的教学设计“创意无限”。

 

三、教学创意讲究“实”

 

所谓“实”,就是在课堂上老老实实地进行语文教学,在教学中实实在在地开展活动,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习语文、得到训练。所谓“实”,就是实在地充分地发挥教材的教育教学作用,实在地有效地把学生带到课文之中,脚踏实地地进行阅读分析,进行课文欣赏。

 

讲究课堂教学的“实”,与教师的理念、手法都有关联。教师要少用一点通俗手法,少搞一些花架子,少站在自己的本位上进行教学设计。讲究课堂教学“实”,需要教师比较好解决如下问题,如:要知道教材最有训练意义的地方在哪里;要知道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积累和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的最好方法是什么,要考虑用什么样的活动形式来开展对学生的知能训练。

 

下面是《登高》的教学创意,它综合地考虑了“新”“简”“实”等方面的设计要求。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教学创意:学写诗联赏析

教学思路:吟诵体味,品析鉴赏

吟诵体味:指导学生吟读课文,用“一句话点评”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登高》——写悲,景物、身世、心境悲。

《登高》——一首流浪者的心曲。

《登高》——一种老病孤愁。

《登高》——一种景情交融。

《登高》——一种忧国伤时的心境。

《登高》——整首诗是一种深沉的叹息。

《登高》——全诗意象深沉悲凉。

《登高》——表现出苍凉的意境。

《登高》——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

……

品析鉴赏: 学写诗联赏析,用“一段话表述”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某一联诗的体味欣赏。 

教师指导:写“诗联赏析”,主要有8种取材角度:

联意阐释 层次分析 

字词品味 意象解说

画面欣赏 手法理解 

情感体味 意境探求 

 

教师举例,同学们进行“诗联赏析”的写作活动,课堂交流,老师的评点穿插其中。这个教学创意,角度很新,思路很简,训练很实在。这样的训练不仅仅只是“实”,更带着“富有文气”的味道,对学生真正地进行了诗歌欣赏能力的训练。

 

四、教学创意讲究“简”

 

教学中的繁复过程,往往是因为备课中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整合,缺乏对学生知能训练的思考所致。繁难的教学不便深入,艰深的教学设想不好展开,可能都不是好的“创意”。好的“创意”能够让人一眼看出它的简便易行,能够让人一下子感觉到它的逐层推进,于是它就“可用”、“有用”。“创意”离开了“简明有用”几个字,可能只是“畅想”。

 

由于教学创意讲究“简”,于是思路便很清晰,步骤便很简单;从浅层意义看,非常便于教师操作。而实际上,追求教学过程的“简”,是真正地把握了教学的真谛——训练的形式很扎实,训练的目标很集中,同时又把大量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受历练。

 

进行思路简明清晰的教学设计,其过程也并不是所想象的那样简单,因为它还要追求教学内容丰厚的境界。只有充分地考虑到整合教学内容,充分地发挥教材的训练作用,充分地酝酿学生的训练活动,才有可能在简化的教学过程之中达到教学内容丰厚的目的。

 

下面请看课文《蚊子和狮子》:

 

蚊子和狮子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我的教学创意是:利用课文训练高层次的阅读分析能力。

 

教学的过程简简单单,但训练的力度很大:

 

活动一:练情节分析能力

活动二:练语言赏析能力

活动三:练寓意解析能力

 

简单的流程,集中的目标,充分的活动,到位的训练,这就是比较规范的以学生的充分活动为手段的教学创意。

 

可以看出,这个教学创意所表现出来的“一课三练”,都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课堂实践活动。就教师的备课而言,这是对学生的“训练”,就学生的课堂学习而言,这是自己的“实践”。像这样的创意,虽然简明,然而厚实。

 

“教学创意讲究简”的真正含义是:讲究“简中求丰”。

 

五、教学创意讲究“新”

 

事物的“新”主要体现在“角度”二字之上。因为“角度”好,“角度”与众不同,便有了个性,于是就叫做“创意”。对于“角度”二字,我是深有体会的,我说过:

 

“角度”这东西,不经过“山重水复”的跋涉,是看不到它的;不达到“千呼万唤”的地步,它是不出来的。为了它,必须付出时间,必须耗费心力。

 

在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寻求新的角度来进行创新,实在是非常困难的事。

而付出时间,耗费心力,苦读教材,寻求新颖的教学创意,就是非常认真的教学设计过程,就是提高教学设计水平的过程。

 

比如,我曾经无数次倾听名家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的朗诵录音,从中提取朗读此诗的规律,然后形成“情在抑扬中”“情在起伏中”“情在疏密中”的朗读训练方案。

这种训练方案的角度就是全新的,有创意的,非常生动的。

 

比如,《说“屏”》是篇幅很短的说明文自读课文,在实际的教学中一般只是让学生读读课文。我在反复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就课文的文意把握和顺序理解,设计了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训练话题: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讨论如下话题:假如没有这一段……

 

同学们讨论所得是:

假如没有第一段,我们不会了解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如何出现在面前的,不会对第一段的写法产生浓厚的兴趣。假如没有第二段,我们不能了解到“屏”的作用。假如没有第三段,我们不知道解“屏”的分类。假如没有第四段,我们不能了解“屏”的用法,假如没有第五段,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不能显现。

 

这个话题的讨论,不仅让同学们很有兴趣、很快捷、很深刻地理解了文中各段的表达目的与表达效果,更是让同学们弄清楚了这篇课文严密的逻辑顺序。这个话题把同学们深深地引入课文之中,形成了一次对课文进行多角度品析的研读活动,表现出“一问能抵许多问”的教学魅力。

 

其实,这就是设问“角度”的魅力,这就是新颖的角度的魅力。

 


作者:余映潮

实习编辑:韦国峰

责任编辑 :程恺伦

感谢余映潮老师提供帮助!


CopyRight © 2008-202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负责人:张满户  网管员:姬燕  地址:陕西·杨凌  邮编:712100  陕ICP备05052063  技术支持:贝塔网络